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評價



網友滿意度:



Hello~小編想問問大家對文學的感覺是什麼



以前在念書的時候一定會上國文課

國中的時候文言文是小編的弱點阿



只識字但不懂內容

有點苦惱開始一點點排斥

高中還是免不了有國文

小編只好試著了解 認真上課

後來發現文學賞析有種被帶回古時候的感覺

老師講得很生動再跟著老師的解釋

從每個字句中了解

古代人他們的想法、當時情境心境

其實還蠻有趣的



現在就會有現代文學

像是小說 散文集之類的

小編覺得看書時間都過得很快

當你看完一本書兩三個小時就過了

但這幾個小時內其實收獲會不少

欣賞作者精挑細選的詞彙字句



文字間蘊含細膩情感

看書的時候搭一杯咖啡

偶爾文青一下也不錯



最近小編在網路上找書

在金石堂網路書店看到一些不錯的書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這本小編還剩一些沒看完



但是還不錯收穫不少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小編跟妳們說 在金石堂網路書局買書



使用銀行卡享有更多好康喔



大家快去逛逛買好書吧





小鴨 金石堂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週熱銷商品:





詞學通論







獨心功夫----讀懂古典詩人的生命故事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流動、交流都是自於一種開放的態度,

    而臺灣其實從來不曾有過封閉的文化體系。

    臺灣的「本土」本就具有高度的時空延伸之意義,

    彷彿「全球」文化與知識交流的實驗室一般蘊藏豐富的多元性與異質性。

    進入21世紀,「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兩股動力,促使各地人、事、物的交流愈加頻繁,也催生文化與知識的再創造,形成全球化與在地化、中心與邊緣互相抗衡的現象。

    藉由流動與傳播的進路,臺灣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學或文化,都無法拒絕外來資源滲入或被阻隔在世界之外,特別是位於海洋與大陸邊界的臺灣,它在航海上所具有的關鍵位置,也正是它在文學、文化上擁有的優勢,開放、流動、創新,正是臺灣文學的本質與獨特精神。

    全書共十九篇,各篇論文依循「文化流動」或「知識傳播」兩大主軸,以臺灣文學為主體,採取相互參照的模式,擴及對亞太人文的關注,藉此展現全球化時代下的亞洲視角。

    本書特色

    本書共收錄十九篇論文,探討「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現象,由黃美娥、張誦聖、朱雙一、劉亮雅、衣若芬、廖冰凌、蘇碩斌、垂水千惠、張文薰、蔡祝青、柳書琴、計璧瑞、Bert Scruggs(古芃)、須文蔚、洪淑苓、林芳玫、蔡建鑫、廖勇超、呂佳蓉等十九位臺灣文學界專家領銜發聲。

















    • 作者介紹







      主編

      洪淑苓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臺文所支援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合聘教授、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特約主編、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

      黃美娥

      輔仁大學中文博士,現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兼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亦曾主持文建會【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點校出版計畫。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目錄導覽說明





    • ▍序言/洪淑苓

      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黃美娥

      郭松棻、〈月印〉、與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學史斷裂/張誦聖

      有關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成因和評價的諸種說法辨析/朱雙一

      臺灣理論與知識生產:以一九九○年代臺灣後殖民與酷兒論述為分析對象/劉亮雅

      文筆?譯筆?畫筆─鍾梅音在南洋/衣若芬

      馬來西亞臺灣中文書籍與臺灣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大眾書局為研究個案(1984-2014)/廖冰凌

      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臺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蘇碩斌

      日本人作家丸谷才一如何描寫臺灣「獨立」?──試論《用假聲唱!君之代》/垂水千惠 林姿瑩 譯

      再見日本:黃春明小說中的臺灣歷史與武士道精神敘事/張文薰

      帝國殖民與文學科的建立: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初探/蔡祝青

      勤勞成貧:臺北城殤小說中的臺灣博覽會批判/柳書琴

      創傷記憶──論鍾理和日記/計璧瑞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Feixu Taiwan (Wasteland Taiwan) and Kuroi Ame (Black Rain)/Bert Scruggs

      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劃編輯為例/須文蔚 翁智琦 顏訥

      越華現代詩中的戰爭書寫與離散敘述──兼與臺灣詩人洛夫「西貢詩抄」的對照/洪淑苓

      性別化東方主義:女性沙漠羅曼史的重層東方想像/林芳玫

      知識傳播與小說倫理:以《零地點》為發端的討論/蔡建鑫

      薪傳,文創,現代化:談《陣頭》中的電音三太子奇觀/廖勇超

      由蠻夷到外國人──由外族稱名看中外文化交流/呂佳蓉

      ▍後記/黃美娥

      附錄一 本書作者介紹

      附錄二 研討會議程

      附錄三 與會學者名單

      附錄四 會議籌備委員暨工作人員名單



















    序言

    一、緣起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係2014年6月27-28日,假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會議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文學院邁向頂尖大學「文化流動──亞太人文景觀的多樣性」研究計畫群協辦。本書即為該會議之會後論文選輯,並兼收相關論文。全書共十九篇,各篇論文依循「文化流動」或「知識傳播」兩大主軸,以臺灣文學為主體,採取相互參照的模式,擴及對亞太人文的關注,藉此展現全球化時代下的亞洲視角。

    臺文所主辦本國際學術會議,是因為自2008年起,臺文所同仁先後與中文系、外文系、戲劇系、音樂所、語言學所等多位教授合作,共同執行文學院邁向頂尖大學研究計畫,持續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議題上,開拓臺灣與亞太各國相關的學術脈絡。至2013年,適逢臺文所成立十周年,為具體呈現十年來臺大臺文所在臺灣文學研究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成果,於是結合文學院邁向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努力,共同舉辦國際會議,廣邀各方學者共襄盛舉。也因這樣的結合,所以本書除輯錄該次會議論文十七篇之外,並收錄邁向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之研究成果二篇,以代表多年來臺文所與其他專家學者合作耕耘的成果。

    二、試論「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

    進入21世紀,「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兩股動力,促使各地人、事、物的交流愈加頻繁,也催生文化與知識的再創造,形成全球化與在地化、中心與邊緣互相抗衡的現象。藉由流動與傳播的進路,臺灣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學或文化,都無法拒絕外來資源滲入或被阻隔在世界之外,特別是位於海洋與大陸邊界的臺灣,它在航海上所具有的關鍵位置,也正是它在文學、文化上擁有的優勢,開放、流動、創新,正是臺灣文學的本質與獨特精神。

    在方法論上,「文化流動」的「流動」,可指人、事、物的遷移,因此而產生的交流與影響,都可成為討論研究的議題。但「流動」不只是指交流的意涵,更有突破界限,不斷游移,形成新的歷程之意義。

    至於「知識傳播」的「傳播」,乃藉用傳播學的傳播概念,從媒介、受眾、社會的相互關係,試著探求「知識」的傳播模式,不只是單向的傳播,也有雙向的關係,當某項知識進入另一個社會,必須經過轉譯,成為當地可以理解的語碼,並適合所需,經過廣泛交流與融合後,促成知識的創新與再生產。

    三、相互參照下的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

    承上所論,由於臺灣特殊的時空經驗,「文化流動」成為社會的隱性結構,因為遷移、斷裂的時空因素而啟發的身分認同書寫,或是因為衝撞固有體制、社會文化,而觸動的性別越界書寫等,在在充實了臺灣文學的內涵,呈現臺灣文學的獨特性。至於對外的文化交流,我們可看到即使在冷戰的局面下,臺灣文學獲得更多對外傳播、輸送的機會,與港澳、新馬以及泰越等東南亞地區、國家都有深層的交流與影響。

    進一步深究,流動、交流都是自於一種開放的態度,而臺灣其實從來不曾有過封閉的文化體系。經歷地理大發現、帝國主義擴張、乃至冷戰架構的時代,在臺灣,族群交流的故事不斷換幕登場,文化的內容形式也以驚人的頻率與幅度持續融合。不論回首歷史或凝視今天,臺灣的「本土」本就具有高度的時空延伸之意義,彷彿「全球」文化與知識交流的實驗室一般蘊藏豐富的多元性與異質性。

    從知識傳播的視域,在歷史上共同接納「漢字」的多個文化圈,雖然各有不同的國族命運,但文人之間卻不乏龐大的交流機緣;而對「漢字」從接受、共享到創發,也形塑臺灣文學與中國大陸、日、韓等國的對話空間。此外,在傳播的互動關係下,我們也看到1960年代臺灣文學接受了歐美現代主義,並對外輸送文學知識,成為華文文學對西方文藝理論的關鍵轉譯站。至21世紀,臺灣的大眾文學,如推理、偵探、羅曼史等,也吸收世界各國大眾文學之長,又逐漸建構起臺灣的大眾文學模式,而可以和歐、美、日、韓各國互相輝映。

    在文學、知識、文化的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除了源頭、路徑與影響,更值得探討的是彼此間的碰撞與相互涵化。換言之,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二元對立,也非直線傳播模式,而是多重、多樣的網絡關係。臺灣文學和亞太周邊各國,正是蘊藏這樣的關係,亟待相互參照、比較,共同發展出屬於東方、亞洲的文學觀點。

    四、本書涵蓋議題與特色

    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主題下,本書各篇涉及的議題總共涵蓋四大類:

    1. 作家、文學體制與知識生產

    文學史的構成,有多方面的條件。而文學體制的建構與重構、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更是深深影響文學的面向與內涵。張誦聖、黃美娥、計璧瑞、朱雙一以及劉亮雅五位教授的論文,分別觀照了1930年代與1960年代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之發展與變貌、戰後初期魯迅與于右任在臺灣文壇地位的消長、1960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成因,以及1990年代後殖民和酷兒論述在臺灣如何被挪用、轉譯,以及再生產。這都觸及臺灣文學史的各階段問題,無論是用日文書寫,或是挪用西方文學理論,或是和中國文學有所交涉,都對臺灣文學的內部形成撞擊,激發新的局面。

    2. 文化流動:臺灣文學與東南亞華文文學

    以「文化流動」為視角,從臺灣文學輻射出去的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香港的多重關係。衣若芬、廖冰凌、洪淑苓與須文蔚等四位教授的論文,正提供我們了解臺灣文學與上述各國華文文學的交流與互動景況。冷戰時代的臺灣,在華文教育、現代文學上具有關鍵性位置,而東南亞各地華校與文壇,不僅吸收臺灣文學,也因此形塑自己的華文文化。因此,無論是作家的移動,教科書、文學刊物的交流,這四篇論文讓我們看見臺灣文學與亞太各國的華文文學暨文化的相互參照。

    3. 文學與社會: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文化之多重關聯

    臺灣與日本,無論是文學或文化方面的關聯,從殖民時期到現當代,都有密切的關係,值得我們梳理與反思。蔡祝青教授的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的成立與發展,使我們了解中國(東洋)文學如何經由日本學制與殖民現代性的視角,落實為文學科目的一環。柳書琴、張文薰、垂水千惠等三位教授的論文則分別藉由小說來揭示日治時期、60年代以及當代的臺灣社會與日本文化之關聯,各篇或者針對臺灣人民的內心感受,或者撩撥臺/日文化翻譯之後的困惑,或者分析當代日文小說如何預言、想像未來的臺灣民主之路,都顯示臺灣與日本在文學、文化、歷史或是社會之間多重、糾葛的關係。而Bert Scruggs教授的論文則是從核電存廢與環保生態問題入手,透過宋澤萊的小說《廢墟臺灣》和日本電影《黑雨》作比較,以收臺/日文學的參照效果。

    4. 知識傳播與臺灣文學、社會

    知識傳播不僅對社會發生影響,對文學場域也可能激發新的生產形態,這在臺灣的古典文學系譜、語文知識、當代文學、當代社會,都可發現範例。最明顯的是當代文學領域,林芳玫、蘇碩斌二位教授的論文分別涉及羅曼史小說與旅行文學,也針對從西方、日本傳入臺灣的文學理論加以耙梳和對話;蔡建鑫教授的論文則以「反核」作為一種知識,探討當代小說《零地點》是否可能成為一部寓言小說。

    此外,本書尚收錄邁向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三篇論文。從蔡祝青教授的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的成立與發展,使我們了解臺灣的大學教育如何承繼古典文學系譜。廖勇超教授的論文則分析傳統「三太子」的民俗信仰如何經由文化創意產業而現代化。呂佳蓉教授的論文涉及語文知識的傳播與接受,透過語料庫的分析,探討中文詞彙如何翻譯、接受「外族」,具體展現知識傳播與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融合軌跡。

    以上各篇大致按照會議當時發表的順序排列,而把邁向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三篇論文置於最後。又,本書各篇皆曾修訂後發表於學術期刊或通過本書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詳情可參見各篇發表情形之註明。少數會議宣讀論文因故未能收入,其論文題目請參見「議程表」。

    五、結語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圓滿閉幕,記得當時還邀請杜國清教授、王文興教授專題演講,齊邦媛教授也特地以錄影方式為我們講述臺灣文學的重要性。三位臺灣文學界的先進,以及與會專家學者對我們的鼓勵,都使我們銘記在心。

    本次會議附設研究生論壇,由臺大臺文所與清大臺文所合辦,十分感謝當時清大的柳書琴所長暨全體師生全力配合、支持。而國際學者張誦聖、紀一新二位教授擔任研究生論壇專題主講人,全程參與,在此也特別感謝。

    先前臺文所也曾舉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但本會議以「第一屆」為名,即顯示臺文所願意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學術議題上,扮演開拓者的角色,與文學院各系,乃至於所有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一同思考、推動臺灣文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重要性。這項任務或許任重道遠,但非常值得期許。

    本次會議,是我個人擔任臺文所所長暨合聘教授期間所主辦,因此代表主辦單位寫下本篇序言。在此感謝科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6*23
    頁數:596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瘋狂賣客折價券

  • 作者:洪淑苓、黃美娥主編

    追蹤











  • 出版社:秀威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7/5/26








  • ISBN:9789863264163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arrow
arrow

    rioss4872c8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